连 载 【十七】
1
1
从前有一个少年。少年还是少年的时候,住在草原上。
草原上有一座城,叫盛乐。严格来讲,这盛乐城并不像一座城,它只是很久以前汉人留下来、已经废弃的“土城子”。大多数时候,少年和族人都还是住在土城子附近的帐篷里。
少年就在这里骑马、猎鹰、牧牛、摔跤,听爷爷讲山洞、森林和湖泊的故事。
少年很少见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高大、英俊,而且和别人很不一样;有时,会穿和汉人一样的长袍,有时,会讲一些难懂的汉话。父亲也会给他讲一些南方汉人的故事,汉人谜一样的宫殿,天神一样的仪仗和天女一样的歌舞。
后来,少年的父亲死了,爷爷也死了。再后来,少年就不再是少年,他成天打仗,作战很勇猛,也不再单纯。
少年成了草原的王者。但他并没有忘记父亲的梦想:造一座像汉人那样的城池。他带领部下移居到东南一带的平城——另一座很久以前汉人建造的城池。
2
这少年便是拓跋猗卢。
公元310年,拓跋猗卢已成为声名赫赫的大单于,受封“代公”,一个叫“代国”的国家在他的脑袋里成形。他相助晋朝刘琨几次平定叛乱,并讨取了雁门关以北的地盘。此后,他退刘聪、讨石勒,威震关南。
永嘉之乱,晋帝被俘,晋朝北方州郡眼看要土崩瓦解。拓跋猗卢趁势扩张自己的势力,一个被后世称为“拓跋代”国家在他手中诞生。
要立国,似乎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呢,似乎是,还缺几座像样的城池作为国都。
要做国君了,总不能像自己的爷爷辈那样,在草原上随便搭个台子就开部落大会吧?
故老相传,呃不,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城市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城市出现之前呢?可以说那就是蒙昧与野蛮。
拓跋氏从大兴安岭走出,数百年间始终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家,一直是驮在马背上的。即便是从力微以来“居”盛乐的这五十多年来,也随时准备应对突来的灾害和入侵,以“迁徙为业”。
可是从拓跋猗卢开始,决定洗掉自己“野蛮”的印记。他的父亲沙漠汗是拓跋氏“汉化”的先驱,他的几个辅相,卫操、卫雄、姬澹,都是汉人。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他要按照汉人的体制来改革、建造自己的国度。
这一切,就从造城开始。
3
公元313年,拓跋猗卢在几位汉臣的谋划下,开始造城。
盛乐博物馆展品
他先在盛乐旧地修筑了盛乐城,称为北都。呃,也就是“北京”。
然后,他派人重修汉平城,称为南都。也就是“南京”。这平城大同也够有趣的,从猗卢开始到北魏兴建,它是“南京”。到拓跋宏迁都洛阳,它又成“北京”。辽金时候呢,它又是“西京”。一座城市既做过北京、南京、西京,又做过正经八百的北魏皇都,不知今日大同人作何感想?
两都修好后,拓跋猗卢还觉得缺点什么。这一日,他登上平城西面的山岭向南观望,发现在平城南一百里的黄瓜堆地势不错,南面又有一条河缓缓流过,便派人在那里修筑了另一座小城,称为新平城。也就是“陪都”啦。
“拓跋三都”的战略格局就此形成。
有必要聊聊猗卢定这“三都”的战略思路。
盛乐是拓跋猗卢的老巢,从他爷爷力微开始,经过几代人经营,这地方已是拓跋氏的西北大后方,北控漠北,西敌羌胡,南拒长安,战略位置是不言而喻的。
平城一带,是拓跋猗㐌以来向南用兵的战略据点。从前,猗㐌的单于庭设在参合陂,那地方毕竟偏北。于是从猗卢开始就常驻平城,重心南移。东部原来拓跋禄官的地盘,由平城辐射管理。
力微时候,太子沙漠汗的领地是雁北最前线的阴馆。自猗卢开始,全数得了雁北之地,于是就近又设一个战略据点新平城,作为南下雁门的屯兵据点。
新平城管辖南部,平城管辖中部和东部,盛乐管辖西部。(事实上,东部那一块外围有鲜卑段部、幽州王浚、宇文部和慕容部,简直是一团稀泥。将来,它会成为拓跋氏后人的逃难之所。)
于是,盛乐、平城、新平城,“三都”成掎角之势,牢不可摧。
如果摊开地图看一看,就能发现这“三都”的形状很像一张弓:盛乐到平城连成一线,是为弓弦;平城到新平城向南直指,是为弓箭——而箭头处,应该是雁门关外的飞地“大邗城”。
这箭将射向何处,不言而喻。
4
拓跋猗卢造的城怎么样?到底多大,是不是坚固实用,有没有豆腐渣工程?我没有亲见,只好说不知道。
后代有一些戴眼镜的年轻人或不戴眼镜的老者,曾经到史书上谈到的这几个地方看了看,指了一些断壁残垣,说那就是猗卢造城的地方。今天的内蒙古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有一个东西约1550米,南北约2250米的古城遗址,据说就是盛乐古城。猗卢当年建的是不是这么大,不知道。
已故殷宪先生考证说,今朔州城南45里的梵王寺村有一座古城,就是猗卢建的新平城。
至于平城,就在今天的大同。殷宪先生说,大同市区北部方一公里的操场城,就是猗卢所修的“故平城”。
耿氏修复的明代大同古城
作为拓跋家族第一个造城的人,拓跋猗卢造的城看起来都不大。但他造城的意义却是重大的。从他开始,拓跋氏有了“定都”的概念,生存方式也由单纯的游牧,逐渐转向了游牧与农耕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从号称“轩辕苗裔”到定都建国,拓跋猗卢实现了拓跋氏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战略转型。转型发展,南北兼顾,北向凝聚草原各部,南向进军中原,加速汉化,以平城为“家”的基业,在拓跋猗卢手中打造出来。
5
有了都,便有了国。315年,拓跋猗卢受封“代王”。拓跋氏建立的第一个王国——代国,正式剪彩开张。
拓跋猗卢亲自坐镇平城,左右辅相卫雄、姬澹,都是文武双全的才俊。属下卫勤、卫崇、卫清、卫沈、段繁、王发、范班、贾庆、贾循、李壹、郭乳等汉人士子也各有任命。这一套由汉人组成的班子,在拓跋猗卢在世时,成为拓跋氏新生代改革派的核心力量。
猗卢也忘不了从他的“兄弟”——并州刺史刘琨处挖墙脚。他看中了刘琨的从事莫含,便千方百计拉拢。莫含起初并不愿意,但刘琨是个明白人,他说:“现在匈奴刘聪、羯人石勒势力太大,基本上把咱们晋阳城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