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抗震救灾】“是大同人民让我们又有了家!”

此次本报记者入川,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在灾区各安置点的所见所闻却感受颇多。特别是我市援川建房突击队经过近50天奋战搭建起的3050套过渡房,整洁漂亮,质量过硬。让人在为突击队员取得如此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灾区人民能有新家感到欣慰。 此次我市援川建房突击队接到的任务是10个安置点,分别是都江堰市大观镇大观村、欣禾村、紫坪铺大坪、马超坪、三汇、韩家坝、枇杷林、望江、沙湾和镇卫生院。这10个安置点多数位于岷江两岸,受灾情况都较为严重。以紫坪铺镇为例,这里距重灾区映秀镇仅10公里。发生地震时,2.5万间民房倒塌,2.4万间民房严重损坏不能入住,97%的老百姓失去家园。 今年82岁的程术清老人是紫坪铺镇黎明村人,她家房屋在地震时全部倒塌,全家5口人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这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老人,一听说记者是大同人,马上连声说:“大同人好!大同人好!”她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能看到大同的小伙子在工地辛勤劳动。看着一排排板房逐渐搭起,想着全家很快就能住进过渡房,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是大同人民让我们又有了新家!” 涂全君一家也是黎明村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陪着老伴儿和小孙子在帐篷里看电视。老涂的帐篷正搭在韩家坝安置点附近的山脚下,虽然这里地势平坦,但还是容易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侵袭。不过老涂已经不担心这些,因为马上就要入住过渡房了。老涂说,他这里能接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水,大同突击队员们最缺水的时候,老涂就把从山上接的水送到队员们手里。 大观镇大观村、欣禾村是我市援川建房最早移交的两个安置点。记者在大观村安置点看到,一排排板房整洁、漂亮,每户都配置有彩电、冰箱、电扇等家用电器和日用品。一位住户说,大同人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盖起了这么多的房,这些房隔热、隔音、质量真好。(记者 李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