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本市公共财政阳光遍洒城乡

&nbsp&nbsp&nbsp&nbsp本报讯&nbsp1月1日,投巨资改造完成的市展览馆、图书馆新馆开馆,数千市民尽情徜徉在这个宽敞明亮的现代综合文化场所,无不为这一民生工程拍手叫好。我市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坚持新增财力进一步向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向群众受益方面倾斜,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nbsp&nbsp&nbsp&nbsp据市财政局统计,2006年,我市从财政收入中共拿出18.5亿元,实施民生工程,涉及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各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
&nbsp&nbsp&nbsp&nbsp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就不了业、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住不上房”等一系列困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在如何切好“蛋糕”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把调节利益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放到突出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农业、教育、就业、社保、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向市民受益面最大的项目倾斜,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
&nbsp&nbsp&nbsp&nbsp作为煤炭生产输出大市的我市,因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的沉陷区范围达345平方公里,67518户222116人的住宅受到影响,同时还造成道路、供水、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害,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2006年,我市在争得国家发改委支持后,立项上马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用3年时间,投资30.43亿元,以搬迁新建住宅、补贴维修加固住宅和货币补偿受灾居民的方式,对受灾居民进行安置。2006年,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投资77594万元,新建住宅楼183栋,建筑面积805667平方米,安置受灾居民10680户,投资1742万元对达到受损等级的774户居民进行了货币补偿安置。同时,我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组织实施了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实行建设项目用地行政划拨、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基金全部免除、住房服务性收费按下限减半收取等优惠政策,2006年仅同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新建住房190栋,可安置矿工10026户。
&nbsp&nbsp&nbsp&nbsp我市把建立城乡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机制作为重点,大力加以推进。2006年,全市共筹措社会保障资金58052万元,确保社会保障支出按政策足额到位。共为7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18284万元,为17.6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600万元,对3704名城市特困居民实施了大病救助400万元。通过实施发放就业补助资金、建立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政府购买岗位以及政府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2.58万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从2004年起探索建立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农村6.78万特困人口、1.55万五保对象共领到财政发放的生活保障金670万元,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民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市政府投入补助资金3007万元,全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点县区覆盖全市农村人口112.6万人,覆盖率达到67%,实际参合农民96.7万人,参合率达85.9%。
&nbsp&nbsp&nbsp&nbsp为了解决“上不了学、上不起学”的问题,我市通过建立教育救助制度、落实“两免一补”改革,去年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93984人1755.2万元,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2107万元。市、县两级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市财政专项拨款6910万元,用于企业办学经费和学校工程设施建设,全市投入资金6039万元,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19.59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都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nbsp&nbsp&nbsp&nbsp(谷盛明&nbsp白玉龙&nbsp张志宏)&nbsp
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