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转和换相互结合 零散地集中开发阳高土地流转“转”出农民新生活

(记者 赵天清 通讯员 吴廷录 史亮) 立冬时节,天气寒冷。但在阳高县龙泉镇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农民李生财望着大棚长势喜人的黄瓜、西红柿满脸笑容。他的两大棚蔬菜即将上市,预计每棚收入2万多元。这是阳高县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助农致富的一个缩影。

阳高作为全市传统农业大县,土地资源丰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需求。阳高县委、县政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审时度势,认为“土地流转”是发展了的生产力、变化了的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效果会更好,效益会更高。在具体实施中,全县用活“转”、“租”、“换”土地流转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难集中、产业难形成,农民难增收的问题。

地处县郊的龙泉镇交通便利,水土条件优越,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得天独厚。但由于受“有地无资金,有钱无土地”的制约,大棚发展步伐缓慢。去年,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念活土地经,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征求广大村民同意,提出了3年发展千栋日光温室大棚的奋斗目标,先后出台了资金投入、土地流转调整、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户建大棚、奔富路。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优先大棚所在地农民买棚,坚持调地农民买棚的原则,把农民引导到发展大棚这一产业上来。去今两年建设的606栋大棚全部被当地农民购买,每棚年收入达2万多元。今秋,该镇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在边山峪口新建千栋移动大棚,引导农民种大棚,兴产业,闯富路。

   阳高县委、县政府针对丘陵山区农民收入低的实际,在古城镇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油桃种植业,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包换”,建成了110栋日光温室大棚,年产油桃22万公斤,收入达到2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