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俊
铁牛里,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当时一个新建立的居民区,位于大同市城区东北端,南以古城北城墙外的雁同街马路为界,北至铁路南,西边是黄花街,东面为御河。这个范围只是大概描述,并非户籍概念上的严格准确界定。
铁牛里范围内的居民,大部分是原雁北地区的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在地市合并前,原雁北地委和行政公署从1958年迁到行署大院办公近三十年,而行署大院的建筑是当年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生活区,拖拉机厂后来迁建在洛阳,将这一处大院留给地方。雁北地区的首脑机关,连同干部职工家属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在大院里的十八幢大楼内工作、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发展,大院里的空间日渐不能满足需要,地区所属一些单位逐渐走出大院,相继在四周建设起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委和行署领导机关也从大院内迁出,并相继兴建了一批又一批的家属楼。铁牛里目前排号到2 4栋的住宅楼(其中有部分楼为城区供销社建),就是那时候两三年内建起的。
1983年我从县里重返地区工作,就住进了铁牛里12楼新居。刚住在这里时,这里只有一条小路,西面新盖起了几排楼房,小路东面全是菜地,完全是荒郊野外,到了冬季一片荒凉,又没有路灯,夜间行路还真有点寂寞恐慌。此后,北岳中学也于1985年建成,并在其周围兴建了一批住宅楼。但由于是新建小区,日常生活一应所需,都还得从大楼院购买,这里又没有公共汽车,进城的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而且某化工厂的工业废水在此形成一条臭水渠。后来,居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此事,给这里架了路灯线,进行了道路修整,臭水渠用水泥预制板覆盖起来。
铁牛里周边环境的第一次大幅度变化,得益于地市合并。1993年地市合并,市委机关从西门外的新建路搬迁到原雁北地委和行署机关的办公大楼。随之而来的是周边环境的整治。只几年工夫,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路宽了平了,路灯更亮了,各路公共汽车穿梭往来,形成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尤其是在御河西路专设了一个铁牛里站,有多路(22、25、26、35、42)公共汽车经过这里,给铁牛里区域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
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建设的力度,给铁牛里区域环境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机遇。御河西岸建设的御河生态园,南北长十几公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好去处。特别是去年对御河南北路(现改称御河西路)的拓宽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铁牛里的环境面貌,50米宽的马路,南北两端直通京大、大运和得大高速公路,是大同南北两个畅通的出口。又和绕城高速连接,四通八达。就在铁牛里区域内路的两侧,利用各种地形,栽植了多种树木花草,整治出几处不同大小的活动场地,俨然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型生态公园,成了人们早晚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铁牛里居民区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给市民带来的最大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