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大同市改善城市和工矿企业棚户居民居住环境

大同作为闻名全国的煤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为全国输送23亿吨优质廉价煤炭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大规模简陋的工矿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

大同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形成了大面积破旧不堪的城市棚户区。

两个棚户区总量达732.4万平方米、23万户。面对着“夏天不挡雨,冬天不御寒,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街泥”的现状,作为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领导者是不能够安寝的。去年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执政为民的一号工程,集中财力物力,组织棚户区改造大决战。截至目前,全市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共开工建设安置房886万平方米、10万多套;在建314万平方米、4.2万套,总投资120亿元。

坚持科学规划,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规划是城市不败的基础,也是棚户区改造成功的前提。市委、市政府提出棚户区改造要坚持规划建设的高标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成真正的民心工程。要求达到四条标准: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住品质提升。做到拆迁谁、改变谁、造福谁,让棚户区改造成为受益群众改变人生、创造新生活的新起点。

大同棚户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工矿棚户区因矿而建,分布在城外郊区、山区;二是城市棚户区人口密度过高,每平方公里高达4万人。破旧的四合院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体,只能维修,不能拆迁改造。这两大特点决定棚户区改造不能就地拆迁安置。工矿区要进城,城市区要疏散。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选址,选在名城保护控制范围外周边的黄金地段,东南西北布局,有利于群众在熟悉的社区圈选择安置房。工矿棚户区改造规划选址,要进入城市社区,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如城市棚户区在城东五处安置区,均选在沿御河生态园、大同城市房价地价最高的黄金地段。地价高达每亩400万元,房价每平方米5000元。在这样的黄金地段,政府舍得拿出来做安置房,牺牲了一点财政收益,换来了民生的根本改善,把好事真正办在民心,贯穿了执政为民、民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如果我们驱车到大同市去看今年给居住在棚户区居民新盖的房子,你会惊讶:云波里项目、御河西岸项目、站东西苑项目、西环路项目、南环路项目……一处处在黄金地段矗立起的高楼,不是房地产商新开发的商品楼。在大同,在金融危机的风波里挺立着的新房,竟然有一大半是为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建的安置房。

坚持机制创新,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富工程

大同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由于工矿区特殊区位和名城保护特殊要求,搬迁后市场开发的空间有限,难以在改造中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市委、市政府在具体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和筹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筹资,整体创新。

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名城保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规划发展思想,在御东开辟新区,利用土地成本开发较低的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变“死钱”为“活钱”,集聚资金,用于安置区建设。在黄金地段拥有一套楼房,是许多百姓多年盼望的梦想,今天变为现实,增加百姓的家庭财富,民生工程成为民富工程。去年以来,大同国土出让收益两年达到50亿元,平均一年25亿元,相当于过去一年的15倍。

在全球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不振的形势下,大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具有一石三鸟的功效。其一,惠泽百姓,让百姓居有定所,开启新的人生;其二,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其三,扩大内需,刺激需求,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老百姓有了好房子,舍得拿出积蓄装修房子。装房子的过程,就是创造市场、拉动需求的过程。消费拉动增长,希望创造新的价值,民生工程成为推动民富的强大动力。

坚持政策优惠,把民生工程办成民有工程

大同棚户区改造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土地划拨、税费减免、城市配套等,同时考虑到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群众的承受能力,实施了特殊的惠民政策,概括起来五句话:零成本以旧换新,优惠价保障住房,成本价以小换大,限制价让利于民,市场价求大求好。

城市及工矿棚户区住房,尽管破烂不堪,不值多少钱,但不论价值如何,全部一比一等面积置换。在国家规定的50平方米保障住房范围内,不足5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补差价400元—700元(根据区位差价计算),就可以住上50平方米的楼房,以优惠价让利于民。不达60平方米,可以成本价购买,成本价规定多层900元/平方米,高层1200元/平方米。超过60平方米,在20平方米范围内可享受高于成本价、低于市场价的政府限价商品房购买,高层每平方米不超2800元,多层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元。超过80平方米,享受了以上优惠政策,再要大一点的房子,按市场价购买。政府规定的市场价比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低1000元左右。

老百姓把拥有一套不动产楼房作为一生追求的财富,政府满足百姓的要求,按上述优惠政策给百姓办理住房产权,百姓的心才能真正和党和政府贴在一起。2007年还住在棚户区的张敏说,以前他们一家人住在50平方米的破旧平房里,生活环境脏、乱、差,一直想买房搬家可是没钱圆梦。现在可好了,除了市政府给的拆迁补偿外,只花了1万多元就能搬进楼距宽、建筑节能性能好的8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

坚持合理布局,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和工程

解决棚户区群众的住房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如果将贫困人口集中在一起,就会出现“贫民窟”的严重社会问题,成为难以治理的“城市病”。

在城市及工矿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把合理布局、和谐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棚户区改造区合理配建不同档次的住房,避免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居祝在具体实施中把握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