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节前夕,总会有许多人来到太原解放纪念馆扫墓。为革命英烈扫墓如今已成为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王彦军摄
困局中的探索——大同市殡葬改革调查
清明前夕,有关殡葬改革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记者在大同市采访时了解到,黑中介泛滥、殡葬行业不规范、处罚力度不够、群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等问题,仍然是阻绊殡葬改革的老问题。
“殡葬改革是一项充满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改革。”大同市面临的种种困局,同样是全省乃至全国殡葬改革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同市有关部门在举步维艰中积极探索应对之举。当然,要实现殡葬改革的终极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A 殡葬业利润大老观念难改变
大同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王琰珊谈到殡葬改革时坦陈,殡改之难首先在于群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和殡葬行业黑中介泛滥。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问题却存在着密切联系。
他介绍,殡管所成立于1985年,那时的首要任务是推行火化。然而,长期以来“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难以一时改变。受厚葬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在老人去世后披麻戴孝,大操大办,送葬队伍车水马龙、沿途鸣放鞭炮、抛撒纸钱、招摇过市,不仅堵塞交通、污染环境,还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正是钻了人们传统观念的空子,一些黑中介活动猖獗。”王琰珊介绍,很多人都说殡葬行业是暴利行业,其实都是这些黑中介破坏了市场。他们利用死者家属悲伤的心理,借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赚取不义之财。这些人与执法人员打游击,由于流动性大,查处非常困难。
为了改变大同殡葬业的被动局面,2002年,大同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殡葬执法队。执法队除了担负日常巡回宣传工作外,主要职责就是流动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执法队队长常海斌说:“因为殡葬事主的不确定性和黑中介的流动性,我们只能采取蹲、守、截、拦等‘笨’办法。”常海斌介绍,执法队承诺接到举报后1小时到位。一次,他们接到举报有人要进行土葬,由于找不到事主,只好在事主挖好的坟坑前等待,队员轮班守候,直到第三天事主办丧事埋人时才将其制止。有的时候,事主也不能完全理解执法队的行为,常海斌讲那时执法队员挨打是常事,最严重的一次有3名队员住进了医院。
大同殡葬执法队的执法情况让人感觉有些杯水车薪。然而,常海斌并不这么认为,他告诉记者:“在最初阶段这种‘笨’办法却是惟一的有效办法。成绩不能只看一时,现在回头看,大同市城区的火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即使工作最难做的大同矿区,火化率也已近40%。我们的‘笨’办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B 仅靠一个部门 力量十分有限
大同市殡葬执法队目前一共有13名成员。面对越来越隐蔽的丧事事主,面对越来越狡猾的流动黑中介,仅靠13个人的力量已经显得格外力不从心。
王琰珊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队遇到强行土葬的事主除了规劝和说服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另外,打击黑中介也面临同样的处境。王琰珊说:“这些黑中介流动性很强,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这就为执法带来很大难度。即使抓到这些人员,除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处罚外,也没更有力的处罚措施。因此造成黑中介屡禁不止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种执法困境,去年年底,大同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公安、工商等13个相关部门组成了殡葬改革联合执法大队。该执法大队由每个部门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各自履行相关职能,这样一来大大加强了执法力度。此外,为了从源头杜绝医院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规范殡葬门店经营,大同市殡葬管理所按照市政府的决定,与全市医院和殡葬门店,分别签订了《医院殡葬管理责任书》和《守法经营责任书》,一旦发现问题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将受到严厉惩处。
C 推行生态殡葬 依然任重道远
生态殡葬是近几年兴起的殡葬新形式,其中包括树葬、海葬等,今年又有人开始倡导网葬模式。但记者在大同发现,虽然很多人对文明殡葬表示认同,但对不留骨灰的做法还难以接受。
记者在大同市遇到一位正在办理丧事的柳女士,她表示知道大同有树葬陵园,但不会选择这种不留骨灰、不设墓碑的殡葬形式。柳女士说:“树葬对于亲人的清明祭扫也很不方便,特别是如果树葬还要担心上面松树的生长情况,如果树死了,就连惟一的情感寄托也失去了,到时心情一定会更加难过。”
王琰珊告诉记者,从2007年大同开发出树葬形式之后,目前还没有一个选择这种殡葬方式的。“即使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的困难人群,也只会选择壁葬这种将骨灰盒嵌入墙洞内的做法。”树葬尚且如此,那海葬、网葬就更难推进了。
不过,王琰珊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殡葬改革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毕竟它与人们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断地宣传引导,再加上市场手段辅助,比如今后可以推出免费树葬、海葬,同时还可以享受殡葬补贴等服务。这些手段的逐步推行,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接受生态殡葬的形式。
本报记者杨文 本报通讯员 张建勋
寒食文化发源地介休 清明节主题活动种类多
本报讯 (记者 李强)邮票首发式、主题缅怀、海内外专家共话清明、寒食民俗活动……清明期间,由中国文联和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将在我省寒食文化发源地介休市陆续展开。
此届清明寒食文化节主题为 “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活动内容有四大类14项。风筝舞、斗鸡舞、蹴鞠舞等大型民俗团体表演,以及大罗宫清明清音演奏、云峰寺绝壁挂祥铃、水涛沟万人踏青等传统庙会习俗,成为清明文化节的亮点。
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名臣介子推而设。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举。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封赏群臣,唯有介子推功不言禄,携母归隐绵山。文公绵山觅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二人守志不出,抱木被焚而死。文公追悔莫及,规定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来,介休也因此得名。
新农村霍家沟建起集体陵园 村民遗体火化率100%
本报讯 (记者李强)随着村民苗招弟的骨灰盒轻轻放入陵园,截至3月29日,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霍家沟村共有28位村民遗体火化,遗体火化率达100%,在全省农村率先实行了遗体火化和集体陵园安葬制度。同祖祖辈辈“入土为安”“阴曹地府”的腐朽观念决裂。
霍家沟是个有706口人、700亩耕地的小山村。延续上千年的土葬习俗曾根深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