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褪色走向普通劳动者

 2009-04-27 11:59:19  来源:  编辑:同小新  关注热度:

光环褪色走向普通劳动者

关于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曾经显示,截至2005年,在15岁至29岁的青年中,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无疑,大学生找工难的背后,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 张守刚

2009年4月12日,在一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近3万学生进场求职。摄影 施梓庆

有人概括说,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读书比吃饭还重要,如今俨然已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一手数着钞票,一手遮掩着内心残留的理想主义。而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用没用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精神贵族”逐渐难敌“财富人生”的诱惑,有产有闲成为生活目标。到了这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只剩下一句话:我们活得好辛苦。

看看这几个月发生的毕业生求职悲喜剧。石家庄女大学生投水自杀,身后留下10万字的求职日记;北方工业大学15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上网“拍卖”,叫价月薪2000至3000元;还有济南女生街头发求职启事,应聘“专职太太”……

“2009大学生就业”大戏刚拉开大幕,就被渲染得如此悲壮。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称,截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未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

大学生不吃香了,“海龟”派也早已不再光鲜。一位国际猎头公司经理听说记者正调查大学生就业,极力建议采访“海带”(海待):“你想采访几个,我给你介绍几个!”而那种家里花四五十万元送出国镀金,归国后被迫在小县城卖保险的“极品海龟”,也着实存在。

天之骄子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狼狈。面对悲惨世界,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为什么?

有的说是经济危机。今年3月,上海对外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逾半数外企今年不招收应届生,其他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岗位数量也极有限。如果将就业问题归之于金融危机,那为何去年还有100多万大学生未就业?

还有的怪罪于高校扩招。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到611万人。但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抱怨自己的大学生太多?

我们不妨从80年代、90年代与当下,这三个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来重新审视眼下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摘录一个让生于70年代、80年代的人感到心酸的段子: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

……

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

这一代没有惹谁,他们的心情之郁闷也可以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基本不用为饭碗问题发愁。于是,有网友呼吁:恢复分配制度!但所有人都明白,“美好时光”已经不再来了。

内地毕业生分配制度,最早于1951年由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事甚至由当时的共和国总理亲自来抓。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沿袭计划分配制度,那时候大学生是各单位争抢对象,只要是大学生,抢来再说,干什么再商议。

1987年,是大学毕业分配制度的一个转折。那一年,首次出现大学生被接收单位退回的现象。经过两年摸索,国务院于1989年批转了当时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这也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选制度的开始。于是,9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也开始投简历面试,但通过市场选择个人喜好职业的同时,还可以指望国家给自己找个归宿。

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的引擎强势发动。各大学人满为患,于是,开始在天南海北迅速建设“分校别院”,四处飘荡着“建设国际一流名校”的口号,上大学费用也一路飞涨,大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话题。

无疑,毕业分配制度的变革是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市场化。而从先前的分配制度到现在的自由选择,毕竟一种进步。

自由选择,意味着你可能不选择任何用人单位,也可能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选择你。

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于2005年联合推出《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15岁至29岁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当年,我国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处在以上调查范围内。由此可见,大学生找工作难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是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0-12196-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 ...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春风送暖,清明将至。在这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时节,为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文明新风、倡导移风易俗,大同市民政局发出倡议:安全稳妥祭祀倡导无明火祭...更多

2025-04-02 17:51:00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过《狮子王》!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

2月17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已超过票房120 51亿的《狮子王》,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10!更多

2025-02-17 16:55:26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 55%!春节假期 云冈石窟景区非遗游持续火出圈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再次成为各旅游预订平台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携程平台发布...更多

2025-02-17 16:34:23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研究院拟开展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经研究决定,于2月11日起对第1、2窟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待工作完成后恢复开放。更多

2025-02-17 16:33:34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经企业申报、商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第二批“大同老字号”认定出炉,我市6家企业的字号(商标)榜上有名。更多

2025-02-17 16:31:21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在深圳...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3月23日,由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更多

2024-12-21 08:41:10

重启!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重新对外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传来消息,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在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后,于12月16日重新对外开放。更多

2024-12-21 08:31:42

购在大同!让游客把大同美好记忆带回家

漫步大同古城,古老的街巷展现出现代生活与历史文韵碰撞出的新火花,让游客欣然感受老街的潮流新玩法。陈醋店的招牌产品是老...更多

2024-12-05 10:54:49

活动预告 | 致敬一座城——回望百年 光影留存...

此次阅读分享活动,刘晋川老师将根据时间脉络,以大同城墙老照片为切入点,讲述近百年来大同城墙的沧桑巨变,通过其拍摄的影...更多

2024-12-05 10:48:23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更多

2024-06-25 11:16:21